当前位置:【新安中学首页】>【德育园地】>【班主任园地
“劳动意识”何以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05-21 08:50]  浏览次数:2727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劳动意识”何以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来源:黄丽蓉名师工作室 作者:许萍萍

为什么“劳动意识”是核心素养之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研制工作始终坚持时代性、民族性与科学性三大基本原则。基于此,课题组从政策分析、国际比较、传统文化分析、课标分析以及实证调查等多个角度对核心素养展开研究,进而基于“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构建了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的三维度核心素养。其中,社会参与这一维度下遴选了两大指标: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前者侧重于社会关系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属于道德层面;后者则侧重于社会生产活动中表现出的关键能力、创新意识与行为表现,属于实践层面。

在国际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各国的核心素养模型中均提及了问题解决、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等实践力素养;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分析也表明,清代以后的教育理念中实践与创新能力开始得以重视;实证调查结果也表明,社会现实要求未来人才应该发展包含问题解决、批判创新等在内的素养。事实上,国家政策研究也表明,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也是近年来政府始终提倡的现代人才核心素养之一。

综合各项研究结果,立足“民族性”,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实践创新”下的第一项二级指标就是“劳动意识”,毕竟勤劳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上人们所崇敬的美德。

劳动意识“具体是什么?

作为“实践创新”核心素养下的第一个指标,“劳动意识”已然超越了传统的“劳动”概念。这里,用一张图来说明核心素养“劳动意识”的内涵所指。

如图所示,核心素养“劳动意识”包括以下内涵:

其一,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等积极的劳动价值观;

其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三,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其四,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

其五, 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透过这一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新时代里,“劳动”的概念与内涵显然有所变化,它拥有了时代的崭新意义,在此予以说明:

第一,新时代的劳动价值观内涵必须要超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分。党的十六大曾提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当前,许多人一谈到“劳动”,其概念内涵依然指向体力劳动居多,“物质产品观”也仍然占据主导。让我们的学生珍惜书本,提及更多的可能是印刷厂,但是对于撰写这本书的人则一笔带过。事实上,我们尊重脑力劳动成果的意识仍有待增强,知识版权意识也亟待提高。

第二,新时代的劳动习惯内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它要求超越对外与对内的分裂。过去我们论及劳动,更多的指向外部世界,去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然而,“劳动”历来是通向自立的道路。因而,未来的劳动习惯养成更多的应该指向自我服务劳动,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让两岁小孩自己吃饭,让小学生自己检查督促完成作业,让中学生自我规划人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劳动习惯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第三,新时代的劳动技能将会更多的指向具有创新性的、复杂程度更高的类型。这需要我们及时更新“劳动”观念,将劳动实践与创新创造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劳动实践还必须为建设诚信价值主导的法制社会做出贡献。

如何培养与发展“劳动意识“?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建议在未来的教育中,能够从以下方面来培养与发展“劳动意识”。

第一,整合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必然依赖于长期的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的养成又建基于劳动技能之上。反之亦然,劳动技能也必然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根基,在劳动习惯中逐步巩固与形成。三者不可割裂来进行。

第二,融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教育。传统概念中,我们常常可以区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进而在教育中也有所区分。未来,身心合一哲学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都将驱使人类必须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进行融合,继而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第三,协同劳动教育、创新教育与道德教育。追溯劳动的起源,它更多的与“实践”联姻,而创新则与“知识”结合,二者与个人发展相关,但却长期分离。“道德“则是与超越个人层面的社会相连。三者看似各有所指,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协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它们完全能够整合与协同。

第四,统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我们以为,“劳动意识“的培养绝非学校教育开设几门课程,开展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能够三位一体,共同为之努力。值得一提的是,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改革,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就是其核心目标之一。

六安市新安中学 XJL编辑
新安中学办公室  发布


总访问量:人次 总浏览量:724人次 日均访问:20554人次 今日访问:3564人次 在线人数:386
六安市新安中学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05009496号 安徽教育网站前置审批号:JXQZ382
 Copyright© 2003 www.ahxaz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邮编编码:237151 办公室:0564-2311115 教务处:0564-2315138